一鸣惊人的成果,旋即陷入争议漩涡,这样的现象在全球科技界并不鲜见。从韩国的黄禹锡到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世界级科学家”“学术女神”的光环在调查面前烟消云散。当然也有被质疑者正面回应、最终通过调查获得清白的案例。科研成果无论造假还是清白,都需要通过调查来获得真相。那么谁来负责调查?如何确保调查过程的透明、公正、科学? 首先,成果发布者所在单位可当调查主体。理论上说,刊发论文的杂志可以进行调查,但杂志社一般没有足够能力协调多方资源,耗费精力、人力和时间进行调查,只能起到督促和协助相关方调查的作用。相比而言,被质疑者所在单位着手调查更具可行性。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调查,就是由首尔大学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并于2006年1月正式宣布认定造假事实。《自然》杂志在韩国方面的调查陆续有结果后,进一步要求首尔大学附带确认黄禹锡克隆狗的真实性。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也是由理化学研究所成立调查委员会展开全面调查。 当然,以成果发布者的所在单位作为调查主体,必须保证调查过程的充分透明。理化学研究所对小保方晴子的调查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014年开始调查之初,理化学研究所还认为小保方晴子也许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术,于是允许她以11月底为期限,在“接受监视”的情况下单独进行验证实验。 这种“监视”可谓严密而透明:在理化学研究所发育和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内设立新的实验室,入口处和室内都装有摄像头,实施24小时监控,理化学研究所职员和外部人士也在现场防止出现不正当行为,出入口用电子卡进行管理,细胞的培养器械也装了锁。 在给予研究者充分条件、进行严谨彻底的调查分析后,理化学研究所最终认定了小保方晴子有学术造假行为,确定所谓新型“万能细胞”实际全都来自该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细胞。 当然,调查一个成果的优劣真假,需要不少时间。今年9月东京大学6个研究小组的22篇论文被匿名举报涉嫌作假,东京大学表示将设立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原则上将在150天内得出调查结果。 科研问题的调查与证实,尤其是那些争议性大又有可能获得更多资源的成果,需要一步步来。必要的调查,可以防止急功近利和资源错配,防止学术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双重危机。 |
GMT+8, 2025-1-8 01:43 , Processed in 0.0641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