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总相牵 “要为国家做‘顶天立地’的事业” “动力更足,信心更强” “在哈佛任职时,总有人问我,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我是中国人。那你是美籍华人?不,我是中国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在美国生活了26年,是“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他与同在哈佛任教的妻子,坚持保留中国国籍,并于2013年全职回国工作。 11月13日至18日,中央组织部举办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央党校研修班,180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参加。他们中有很多人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在工作上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绩,但依然坚持保留自己的中国国籍。“因为,从出国起,我们就想着,出去学习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美好。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不尽的家国情怀。”他们这样说。 世界著名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跨国精密仪器公司高级副总裁、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海外评委……2009年,在海外建树颇丰的张学记响应国家“千人计划”的召唤,毅然选择了“回家”。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张学记一路读到博士都是拿学校的奖学金,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欠祖国和人民一份情。” 在美国15年间,所在公司和身边朋友多次建议张学记加入美国国籍,他都不为所动。张学记认为,美国梦讲的是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而中国梦一方面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另一方面更强调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回国后,我觉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国家富强了,个人才会好。年轻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从荷兰回国的何佩生祖籍广东,祖父辈就已移民海外。作为移民第三代,祖国始终是他心里萦绕不去的牵挂。2013年他选择全职回国,到中央民族大学执教,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不需要理由。” “要为国家做‘顶天立地’的事业” “回国时我就认定,要为国家做‘顶天立地’的事业,‘顶天’就是要做出第一流的成果,‘立地’就是要把成果产业化,服务国家建设和百姓生活。”张学记说。短短几年间,在他带领下,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 作为卫生政策和管理学的国际一流专家,刘远立也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指承担了包括起草我国第一部医疗卫生基本法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研究课题,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立地”,指的是融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将理念转化为公共服务实践。例如,在四川省汶川县创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移动诊疗体系”,相当于一所流动二级医院,将老百姓所需要的诊疗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的门口。 “要在自己的祖国做一流的科研。”11月18日清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郭新争取到了在课前与大家交流的发言机会,他的发言引来大家的掌声。“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我们带着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技术回国,就是要为中国赶超世界一流作出自己的贡献。”专家们说。 采访中,参与研修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们纷纷表示,他们大多数人回国前后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反差,回来后的创业道路也并不平坦,但与艰苦卓绝的长征比一比,自己遇到的困难简直不算什么。 刘远立说:“我们也应该在履行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像老前辈那样经常想一想:我们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可以多动员几个‘千人’回国?也许可以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也许可以多一些跨界交流、联合攻关?总之,我们可以做的事还很多。” “动力更足,信心更强” “这次研修学习,让我们报效祖国的动力更足了、信心更强了。”刘远立由衷地说。 几天的学习,学员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感触很深。“老师们的授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厚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我们对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等重大治国理政方略有了系统的了解,增强了‘四个意识’,增加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学员们这样说。 “提高了对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的认识。”刘远立说,通过一周的学习,大家一方面意识到,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国内矛盾多发、国际形势变化多端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及我们所拥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 展望未来,所有专家充满信心。回国前,何佩生已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和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专家,因高水平的学术成绩被同行认可为“欧盟顶尖科学家之一”。他说:“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感到,在强大祖国怀抱里创新创业,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 从德国回国创业的尹良红,在2003年研制出来的第一台国产血液透析机获得了第一张III类医疗器械证书(医疗行业最高级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除德国、瑞典、日本、意大利外第5个能制造此种设备的国家。此后,她又率团队自主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要远远优于国外的透析器生产线,并把透析器的价格从六七千万元降到1600万元,有力还击了国外厂家对我国采取的各种技术封锁。 “作为国家花大气力引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既然回来了,就没有理由不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做老外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甚至老外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专家们这样说。 |
GMT+8, 2024-11-24 11:56 , Processed in 0.03015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