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声振论坛 展示 声振杂谈 科研管理 查看内容

中科院高工:科技成果转化也需“加速度”

2017-1-7 06:37| 发布者: 声振论坛| 查看: 719| 评论: 0|原作者: 马丽霞|来自: 科学网

摘要: 岁末年初,社会各领域又开启了“盘点”模式,而对于科技界来说,刚过去的2016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且不说“科技三会”释放出的信号令人倍感振奋,光是 ...
中科院自动化所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马丽霞

岁末年初,社会各领域又开启了“盘点”模式,而对于科技界来说,刚过去的2016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且不说“科技三会”释放出的信号令人倍感振奋,光是密集出台的政策“红包”便足够使人欢欣不已。其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包”又格外引人瞩目——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若干规定》;4月,国办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随后,各地、各机构相关的政策也陆续出台。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围墙已成为各地、各机构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几十年来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技术成果不是放在实验室里、躺在论文里或者窝在报告里就能自动“变”成生产力的。事实上,科技成果如果在转化周期内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其经济潜能很快就会衰减。科技成果只有与现实需求结合,变为解决社会经济生产难题的“钥匙”,才能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目前,阻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因素很多,除了科研评价体系重科研轻应用、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技术和资本跟不上趟等原因外,研发主体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是相当大的问题。信息交流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关键环节,研发主体与企业相互不认识便难以形成有效对接,更不用说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诚然,大型企业多数设有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或是与高校、科研机构有着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引入科技成果并加以应用推广并不缺少渠道。然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千千万万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体,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热潮的今天,无数新兴企业都是从零开始,仅从电视荧屏、报纸网络中了解各项“上天入地”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不够,而在数以万计的技术成果中大海捞针又显然不太现实。研发机构走访座谈、举办各种科技成果对接会也存在地域限制较大、传播效率有限等问题。如何破除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陌生感”呢?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的高速流通是前提。

事实上,国办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已突出强调了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其中包括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存量与增量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完善适宜公开科技成果的信息共享机制,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加强科技成果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等等。

显而易见,上面这一大工程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难以实现的。“互联网+”除了加上政务民生、工业、医疗、金融等领域外,还应加上孕育了互联网的科学技术本身。对于研发机构来说,除做好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外,还应搭建起符合现代传播趋势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梳理出具有应用价值且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相关专家团队的信息,并将其及时、便捷地推送到技术需求方眼前。科技成果的“社会认知度”提升了,转移转化的渠道畅通了,供需双方的匹配才会更精准、更有效,上游的“活水”才可能源源不断流向下游。此外,通过收集科技成果“受欢迎度”和需求方反馈等信息,研发机构对于寻求创新突破口、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将有更清晰的认识。要知道,“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并不是一句空话。

和新闻报道一样,多数科学技术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这个已驶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科技成果的创新价值若得不到及时的发挥,其潜在的应用意义再重大,也可能只是死于襁褓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加速度”,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更需要“加速度”。破除信息壁垒,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让供、需双方先“混个脸熟”,然后“愉快地玩耍”,才可能释放出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最新评论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 07:42 , Processed in 0.0618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