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声振论坛 展示 基础理论 基础力学 查看内容

姬扬:力学教学笔记之显而易见

2017-1-22 15:54| 发布者: weixin| 查看: 1005| 评论: 0|原作者: 姬扬|来自: 科学网姬扬的博客

摘要: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做题,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课本一查,这课本没有解答,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显而易见”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做题,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课本一查,这课本没有解答,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显而易见”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做题”!

我经常说,天底下最容易的三件事就是:读书、做题、写博客。书,写出来就是让人读的;题,编出来就是让人做的;至于说博客,摆明了就是让人瞎扯淡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把这三件事做好的,比如说我自己,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个人,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赖祖宗神灵、心手并应,终于也达到了瞎扯淡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我写博文,不过自娱自乐而已。看见有人瞎忽悠,就去拆拆台;轮到自己讲力学,就来码码字。有过客随便问两句,我也就借机掉个书袋子或调侃一下;有网友认真地提问题,我就只能说,学习需要静心读书,网上不是求知之地。其实,无论科普也好,上课也罢,都不能帮助你学习,只能提起你的兴趣,让你愿意自己去揣摩。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然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你愿意学——否则,谈何容易!

话虽然这么说,但我还是要努力一把,说说这中间的奥秘,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多思、多练、多动手。比如说,力学中经常用到的微积分,其实就是加减乘除而已,只不过先要把处理的对象切个粉碎、然后再拼接起来:切粉碎的好处是只研究很小的、变化不大的区域,拼起来的困难是碎块太多了。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其实也不难的——因为物理上用到的函数都是好脾气的,不会故意刁难人,所以,数学的严格证明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去。这就是“显而易见”出现的缘由,但是,这是别人的“显而易见”,要想把它变为自己的“显而易见”,还是需要一些努力的。

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显而易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五三”、“全解”等书中详尽的解题步骤。大学课本的内容比中学多得多,使用“显而易见”只是为了不让书变得太厚、太重,另外,也是希望学生不是抄抄书就算了,而是要动动脑子。我们学习的时候,就是要自己吧这些缺省的步骤搞出来,从而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授课内容。

这么抽象地说,不是很容易明白,还是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吧。天体力学中的万有引力问题,可以说明如何把三维积分(多变量微积分)逐次简化,最终变为一维积分(单变量微积分);流体力学里的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把二维积分和三维积分联系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内涵都在表面上”;混沌发生的倍周期机制,可以说明体系演化性质对初始参数的敏感性,从而理解“重整化”这样的高大上概念其实是多么的简单,进一步展现微积分的威力。

为了说明问题、但是又不想写太多公式,我们仍然采用了“显而易见”的方法。显而易见的是,此处正文中的“显而易见”也要比课本中的“显而易见”还要“显而易见”很多很多了,然而,距离大学新生的要求,显然还是差得有些远的——缺省的步骤,特别是数学表达式,你应该自己补齐。需要指出的是,你把这三个小问题搞清楚以后,微积分应该是过关了——学习大学普通物理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物体是有大小的。万有引力公式给出了两个质点的相互作用力,牛顿证明了,均匀球体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等于该球体所有质量位于球心处所产生的万有引力。

这是个三维积分问题:从对称性考虑,把直角坐标系x,y,z变为球坐标系r,θ,ϕ,体积微元需要做相应的变换;逆向思考,球体等于球心,意味着球面也必然等于球心,这样就变成了二维积分;对称性考虑,ϕ不出现在积分函数里,这样就变成了一维积分,对θ积分,从0到π;变量代换,把三角函数去掉,积分函数看起来更简单了;查书或者自己凑,得到微分的原函数;最后就是结果了。

物质是不灭的。在某个封闭表面包住的空间体积内,该体积内的物质增量等于流过该表面的物质量的增减。

这是个这是面积分和体积分的相互联系问题:体积内物质的量是个三维积分,涉及到流体密度和体积微元;流入量是个二维积分,涉及到流体密度、速度和面积微元;物质不灭保证了二者必然相等。如果想把积分问题变为微分问题,那么就要把二维积分用三维积分表示出来,这就涉及到散度定理。

散度定理是把边界和内部联系起来。边界总是比内部少一个维度:球体的边界是球面(三维变二维),圆盘的边界是圆周(二维变一维),线段的边界是端点(一维变零维)——微积分基本定理:
01.jpg

它说的就是端点和区间的联系。把线段切成足够多的小碎片,当碎片长度足够小的时候,上述定理是显然的,因为它就是微分的定义而已。把这些碎片逐个加起来,内部的分界点总是出现两次,一次为正,一次为负,所以就抵消掉了,只剩下两个端点;而积分是相加的关系,所以也保留下来了。好了,微积分基本定理就这么简单——散度定理只是这个原则的三维实现而已。

把封闭空间且各位足够多的小碎块,当碎块足够小的时候,可以把体积分与相对两个表面的面积分之差联系起来。沿着x方向的两个表面,对应于:
15.jpg

高大上的数学形式就是:
03.jpg

而vy和vz是流不进这两个表面的,因为他们的运动方向不对;同理,沿着y和z方向的那两对表面,对应的就是:
04.jpg

这样就得到了体积微元里的散度公式:
16.jpg

从微元到全体,就很简单了:内部的表面还是出现两次,一次为正,一次为负,所以就抵消掉了,只剩下外部的表面;而体积分只有加法,所以也保留下来了。

决定论是虚妄的。经典力学很伟大,牛顿的功绩长存,有一段时期,人们甚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决定论的,只要知道了动力学方程和初始条件,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然后就是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打击:量子力学说,微观世界是不一样的,最著名的就是测不准原理;混沌理论说,经典力学有可能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决定性混沌使得长期预言没有了意义。这里介绍混沌产生的倍周期机制。

体系状态的变化通常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如果时间不能够当作无穷小量处理,而是有固定的间隔,比如说一天或者一年,那么,就用差分方程描述。

生物种群的演化,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繁殖能力,也受到外界资源的限制——斐波那契的兔子只是理想而已。养殖场里兔子的数量可以用下述微分方程描述:
05.jpg

右边第一项描述了自身的繁殖能力,而且父母越多,子女也就越多;第二项描述了资源的限制,兔子太多了,找不到饭吃,只好饿死了。如果资源没有限制,想生多少就生多少,就会兔口爆炸,生态危机;如果资源限制太大,都生不起小兔子,必然是老年社会,同样也是生态危机。

系统的稳态解就是系统的状态不在随时间变化。这就意味着,微分方程的左边等于零,所以,ax−bx2=0,所以,x=0或者x=a/b。在这两个点附近,可以把x按照小量展开,即,做变量代换,y=0+x或者y=a/b+x,原来的微分方程就可以分别近似表示为:
06.jpg

这都是非常简单的微分方程,它的解分别为:
07.jpg

再把变量代换搞回去,就可以得到两个平衡点附近的解为:
08.jpg

根据a的符号,还可以讨论平衡点附近解的稳定性问题:a>0,则x=0处的解是发散的,而则x=a/b处的解是收敛的;a<0,则x=0的解是收敛的,而则x=a/b处的解是发散的(不幸的是,数量小于零的种群不存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数式的发散或收敛。

如果时间有固定间隔,问题就会更复杂一些。原来的微分方程变为差分方程:
18.jpg

17.jpg


经过变量代换和系数重整化(也就是重新选了个不同的单位进行)
19.jpg

注意:这里的α不是前面的a,而是α=1+a;而yn也做了变换:
20.jpg

所以,新的数列表达式(也就是差分方程)就不再包含b了。最后,我们又把y换成了x——代数代数,随便代哪个数都可以的。

这样的变换有什么好处呢:首先,x取值归一化了,它只能在(0,1)区间变化;其次,限制了α的取值范围,只能在(0,4)区间变化,因为x(1−x)≤1/4;最后一个好处就是,抄书比较方便(以下介绍基于Peter B. Kahn,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Linear and Nonlinear System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0. Chapter 16, One dimensional Iterative Maps and the Onset of Chaos.)。

显然,这个差分方程也有两个平衡点x*(x*=αx*(1−x*),即x*=0或者x*=1/α。如果α取值大于4,那么,系统很快就会撞上天花板,然后就是种群灭绝——第二个平衡点也就根本不可能达到了。我们仍然可以讨论差分方程平衡点的稳定性。探讨平衡解是否能够达到,如何依赖于参数α的选择。

顺便说一下,y=f(x)=αx(1−x)与y=x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平衡点,而且这两条曲线之间的相互转移对于理解以下说明很重要。可惜的是,我不想画图,也不想抄录所有的公式,所以,大家只能是将就着看了。

当0<α<1的时候,只有一个平衡点,x=0,因为y=f(x)=αx(1−x)与y=x只有一个交点。也可以这么看,1−1/α小于0,所以不可能是解。此时的导数f′(x=0)=a<1,所以这里也是稳定的平衡点。

α=1是个临界点。当α>1的时候,f′(x=0)=a>1,x=0不再是稳定点,换句话说,如果xn离0不太远的话,那么,xn+1就会变得远一些,而xn+2就会变得更远一些,直到它远离0。此时,有了第二个平衡点,x=1−1/α,该处的导数为f′(x=1−1/α)=2−α。又要继续处理几种不同的情况了。

如果1<α<3,那么该点的导数绝对值仍然小于1,它就是稳定的平衡点,经过足够多次数的迭代,数列就会收敛1−1/α。

如果α>3,就有些麻烦,两个平衡点都稳定了。如果你不小心离其中一个近了,就会被踢开,离另一个近了,也会被踢开,成了个没人疼没人爱的讨厌鬼。怎么办?天无绝人之处,只要你运气好,α比3大不了多少,你可以自己跟自己玩,出现所谓的倍周期:先是f(p)=q,然后是f(q)=p,每两次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了。换句话说,g(x)=f(f(x))就有了平衡点,而且是两个(p和q)。

对于这两个平衡点,又可以分析他们的稳定性了——碰巧的是,对于
21.jpg

这两个平衡点都是稳定的。显然,这两个点的稳定性是相同的,因为他们的导数:
22.jpg

——这就是链式法则啊。简单抄录一下,这个新的稳定区间(倍周期稳定区)是怎么得来的:

1. 变量代换z=1−1/α+x,也就是说,现在以(不稳定的)平衡点1−1/α作为零点了。差分方程就变为:
23.jpg


2. 求出倍周期的平衡点p和q。由f(p)=q和f(q)=p,可以得到:
24.jpg

25.jpg


3. 求出平衡点的导数。
26.jpg

限制这个导数的绝对值小于1,就可以得到新的稳定区的参数区间。
21.jpg


4. 步骤1-3碰巧给出了严格解,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估计。差分方程做两次迭代以后,可以得到:
27.jpg

其中的O()代表zn−1的三次方项和四次方项,把它忽略掉,并再做一个尺度变换,可以得到新的差分方程:
28.jpg

这类似于以前的差分方程,唯一的差别在于α被(2−α)2替换了,前者的稳定区间是1<α<3,所以后者的稳定区间就是1<(2−α)2<3,即
09.jpg

这就是重整化的思想,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很糟糕的估计。

5. 还是接着步骤3来吧。当α满足以下条件时
11.jpg

p和q不再是倍周期的稳定平衡点了。再次做变量代换,把零点移动到(比如说)p点,即zn=p+vn,以后,两次迭代后的差分方程(经过了类似于步骤4的处理)是:
29.jpg

这个差分方程类似于步骤1中的:
30.jpg

再做类似于步骤4的类比,因为2−α对应的稳定区是:
12.jpg

就可以得到,(4+2α−α2)对应的稳定区是:
13.jpg

这就是四倍分岔的稳定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估计值,因为前面的差分方程只保留到二次方项目,忽略了高次方项的贡献。

6. 如此进行下去,就可以得到8倍分岔,16倍分岔等等。分岔出现的间隔越来越短。由此还可以估计著名的费根鲍姆(Feigenbaum)常数。

7. 类似的考虑,可以用来处理三周期点,即f(p)=q、f(q)=r和f(r)=p。“周期三意味着混沌”(Li-York定理),李天岩没有白姓李,确实领会到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奥秘。其他的奇数周期当然也可以类似地处理。

好了,就到这里吧。我不抄了!抄书也这么累,烦死了。更要命的是,没法说俏皮话,因为写书的人都是一本正经的老古板!

但是也有个好处——我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天下最容易的事情是读书、做题、写博文了。你看,连抄书都比他们困难多了,我没有骗你吧!

PS:
其实,我对数学并不反感,如果高兴了,我也可以用很多数学。不过我说了好多次了,写博文就是为了消遣,没必要在网上谈数学、更别说严格地使用数学了。

关于混沌动力学这个主题,有本中文科普书讲得很好的,那就是郝柏林的《从抛物线讲起:混沌动力学引论》。推荐大家抽空看看,不过先打个预防针:那里的跳跃步伐就更大了。比如说,里面偶然提到了彩虹的形成机制,郝老师他是这么说的,

为了得到正确答案,我们需要出射角θ和瞄准距离x=δ/R的函数关系,一位爱好物理的高中毕业生应能推导出下面的式子:
14.jpg


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20733.html

最新评论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24 20:44 , Processed in 0.06507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