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除美国以外,欧洲也在开展变形机翼技术的研究。大部分主要项目都是在欧盟框架计划内开展研究,下面为大家梳理这些项目的详细情况和研究成果。 1.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的变形机翼研究 欧盟进行变形机翼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的复合材料和自适应系统研究所,该所从1995年对变形机翼结构就开展了研究。此后,DLR通过内部自投资、德国航空研究计划 (Luftfahrtforschungsprogramm,LuFo)、欧盟框架计划持续对变形机翼的结构进行研究,这一系列研究涵盖智能机翼后缘、智能小翼、智能前缘、智能前缘缝翼等相关应用场景。 可见,DLR针对变形机翼相关的研究,从初始内部项目到欧洲跨学科团队合作项目,对不同原理的变形方案进行而来试验和验证,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民机的智能变形结构实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从CHANGE项目到SARISTU项目 欧盟的CHANGE项目(联合变形软件使用飞行包络数据和基于任务的变形原型机翼开发)的研究目标是获得一种可以在起降高升力阶段增加弯度、高速飞行状态减小翼展、空中待命阶段增加翼展并减小弯度的技术。 CHANGE项目的主要内容 CHANGE项目的主要参与机构 TEKEVER’s DR5 UAV platform Novemor项目与DLR的变形翼梢和变形弧设计对比 Modular wing model configuration: baseline LE and TE can be substituted by the morphing ones (left); overview of the full model during the test (right). SARISTU项目包含三项主要内容: · 集成传感器技术方面,采用了可监测外形、探测损伤以及影响敏感涂层的光纤和超声技术; · 变形结构技术方面,所发展的机翼采用了自适应前缘下垂、变形后缘襟翼、主动翼梢后缘; · 多功能材料技术方面,采用了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提高了损伤容限和电导率,并减轻了重量。 该项目中制造的大尺寸演示验证机翼集成了结构健康监控、变形表面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等技术,并且已经在俄罗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 (TsAGI) 进行了风洞试验。 SARISTU Wind Tunnel Demonstrator in the T-104 Wind Tunnel at TsAGI 项目的下一步工作是使飞机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布置在机翼后缘光纤感受到的环境变化,通过无缝后缘襟翼内的多个铰接结构做出变形反应;布置在翼梢前缘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的阵风载荷,通过偏转翼梢补偿片实现载荷减轻,这样做可以减轻机翼重量或者增大翼梢尺寸。3. Smart Morphing and Sensing (SMS) 项目 2017年,欧盟委员会在Horizon 2020计划下资助了一项为期3年(2017-2020),1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总投资近4亿欧元的“智能变形与传感技术 (SMS)”项目。 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建造了一个几乎全尺寸的“电活性 (electroactive)”机翼翼段,即将用于在低速风洞中进行评估。该“电活性”机翼结合了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作动器,能够光滑地改变弯度和抑制湍流,适用于低频、大变形的特点以及压电作动器适合高频、小变形的优点。 Flow visualizations generated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re superimposed on a picture of the morphing subscale A320 experimental wing. Credit: Institut de Mecanique des Fluides Toulouse The wing contains embedded shape-memory alloys that can be electrically activated to alter the flap camber. Credit: Institut de Mecanique des Fluides Toulouse 该项技术目前处于技术成熟度3级(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通过可行性论证:验证了技术概念的关键功能、特性,具有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意味着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压电作动器在全尺寸机翼上应用的适应性。SMS项目的目标是将该技术的成熟度提高至5级。 2018年初,该研究团队成功进行了缩比机翼翼段变形的风洞试验,试验结果使空客公司看到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空客决定继续推进该技术研究,计划2020年在空客A340飞行试验平台BLADE(欧洲突破性层流飞机验证机)上进行变形襟翼的飞行演示验证。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欧都未停止对变形机翼技术的研究。虽然该技术的可行性早已得到验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要真正走向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高端装备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ID:wwwjixiezbcomcn),作者:太阳谷。 |
GMT+8, 2025-4-15 05:32 , Processed in 0.05119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