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系统的三点考虑: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环节主要是把设备现场的数据信息采集回来,侧重关注采集方式,采集内容,测点布局,采集路线,计划组态,计划回收。采集内容主要是振动信号、温度等测量信息,以及观察量和手抄参数。这个环节主要看软件设计的实用和方便,采集仪器的选择多种多样。 2、数据分析 此环节主要是对数据采集回来通过哪些方式把这些信息提炼成我们可以读懂的内容,主要侧重点在高等数学算法和分析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精准性,比如时域分析功能里的无量纲指标的运用,频谱分析,共振解调,倒频谱等功能,有些分析功能的侧重点在于常见机械类三大故障的分析提炼(对中,松动,平衡),有些分析功能的侧重点在于轴承故障和齿轮箱故障的分析提炼(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故障,以及齿轮的啮合故障,共振,油膜涡动等)。此部分重点关注软件的分析手段,也就是设备大数据的分析和提炼手段。各种表分析和趋势分析除外,这部分功能任何软件都可以做,甚至自己都可以用EXCEL表格生成。 3、数据共享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分析结果在设备运维人员中的共享,数据分析是对设备信息的提炼,是把事后维修提升到预防维修的前提,通过软件的共享,可以使相关人员更快更准更稳的对设备采取及时的维保措施。 这个环节侧重软件自身的数据分享能力(可否自动生成各种分析报表?可否生成报告文档?可否第三方软件接入或者推送?可否用短信猫或者微信等手段及时传输?) 这是我针对这个系统的一点想法,本身这个软件的定位属于企业设备管理的二级软件,可内置于EAM等设备管理系统的子模块。也可以独立运行。 二、关于选合作厂家的五点考虑: 1、是否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产品和软件的开发能力,比如研发团队的配置,是否有自主实验室,研究所等,这关系到系统今后的升级维护。 2、是否有专业技术的长期积累和现场经验,是否有雄厚的培训团队,这关系到项目初期协助诊断分析和后续自建点巡检团队中诊断工程师的培训。 3、产品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工业产品不同于民用电子消费类产品,侧重点在于实用,耐用。而不需要为了销售而增加的噱头 4、厂家服务销售团队和服务团队的稳定性和流动情况,很多人觉得这好像管的有点宽了,但是如果厂家经常换人,对项目后期的跟踪和服务是很不利的,遇到过的业主都有咬牙出拳的冲动。 5、成本考虑 |
GMT+8, 2024-11-26 09:50 , Processed in 0.06609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